面对永远不认可我的父母,是妥协还是战斗
发布日期:2022-11-22  浏览量:

  面对永远不认可我的父母,是妥协还是战斗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那些我们在意的,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的人。

  有多少孩子,终其一生都在渴望父母的一次肯定,一句夸赞。就像作家三毛对父亲的心声:“对我来说,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孩子渴望父母的认可是“天经地义”,却往往没法轻易地“如愿以偿”。

  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角之一莱呆(Leonard)就是个从小渴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却直到长大成人都没能如愿以偿的孩子。

  莱呆是大多数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他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在名校就职,性格也非常nice。莱呆的妈妈贝弗利(Beverly)是一位精通精神分析、行为主义等心理学理论的神经学家,学术成就突出,也养育了几位成就卓越的子女。按理说,她应该知道莱呆需要什么。但很遗憾,她不是个“别人家的妈妈”。别说认可,她看起来甚至不太喜欢莱呆。

  ▷小时候,莱呆得不到贝弗利的拥抱,自己做了一个拥抱机器人。长大后的莱呆和贝弗利拥抱,贝弗利嫌弃地评论“so needy”;
‎▷贝弗利常常一边盛赞莱呆的室友谢耳朵(Sheldon)是天才,一边对莱呆的工作毫无兴趣;
‎▷莱呆表示,希望被贝弗利认可,以自己为傲。贝弗利则说:“Why?你应该自己以自己为傲”。
‎……

  几乎每一次对话,都让莱呆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他也慢慢放弃了对妈妈的期待,不想和她说话,不想和她见面。可是事情似乎有了转机。在接近剧集尾声的时候,贝弗利再次来访,莱呆甚至不想去接她。结果,却发生了一些令莱呆意外的事情——贝弗利称赞了莱呆的工作。

  

  

IMG_256

‎他以为,妈妈终于认可了自己!好景不长,莱呆发现贝弗利另有所图:她只是把莱呆当作自己的观察对象,就像观察小白鼠一样,想看看鼓励认可的教育策略是否会起到不同作用。

IMG_257

IMG_258

‎莱呆快气疯了。他来到好友谢耳朵和艾米(Amy)夫妇的家中,问朋友,也问自己,“我到底什么时候才会不再试图得到她的认可?每次我和她在一起,我就变成一个渴求关爱的8岁小孩。”艾米试图以共情的方式告诉莱呆,“渴望母亲的认可是我们人类的天性。”或许是艾米的话起到了作用,虽然还是生气,但莱呆决定和贝弗利谈谈。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治愈时刻。我们来具体看看,这里发生了什么。

‎首先是莱呆。他对妈妈对待自己的方式了如指掌,甚至告诉自己不必再期待,可是他内心深处依然期待。所以有一点认可的迹象出来时,他虽然怀疑,却也迅速地接受了。因为这是他一直渴望的。多数孩子也是一样的。虽然在成长过程中,的确会被父母的一些做法伤害,但一般来说,他们依然爱自己的父母,也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长年得不到的认可,仿佛被冷水浇过一遍又一遍的火把,看似熄灭,却并没有真正熄灭。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得到认可,许多人会努力追求成功,挣很多钱,获得高高的社会地位。似乎这些可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你看,我有能力,我是值得被爱的吧!可是,如果此刻得到了认可,他们内心深处并不相信,甚至是失望——你只是爱我的成就,并不是真的爱我。可是成就似乎又是他们可以掌控的唯一方式,就继续追求,于是在虚假的满足和内心的怀疑中游走,始终无法确信自己的价值,时不时涌出无边的空虚感。

让我们回到贝弗利。她真的想伤害莱呆吗?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不。她爱莱呆吗?可能多数人会犹豫一下,也还是会说,爱的。这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是养育方式非常无效的父母,虽然他们的确对孩子造成了严重且持续一生的问题,但是这些父母大多不是想残忍或充满恶意地养育自己的孩子。

‎他们中不少人以为自己用了最好的方式,或者习惯性采用自己父母教养自己的方式。他们的局限使得他们的爱可能是有问题的、有伤害性的。真的不爱孩子、充满恶意的教养,只是少数。如果拍一部关于贝弗利成长经历的电视剧,我猜,可能会看到她的父母对她比她对莱呆还要苛刻。

可是,莱呆要因此就原谅贝弗利吗?似乎我们都听到过这种声音——“我是你妈(爸),我一心为你好呀。”这背后有一个潜台词:你所受的伤害不值一提。这样的结果是,行为不当的父母会继续伤害孩子,而已经成年的孩子不得不屈服于家庭压力——“不要再找麻烦了,你不提什么事都没有”。

事实上,莱呆做了另外的选择——他没有被迫原谅,他选择了原谅。

IMG_259

‎他接受了贝弗利就是这样,她对亲近很不自然,她无法亲近且认可自己的孩子。他既不否认自己对贝弗利的愤怒,也不为自己对认可的渴求感到羞耻,承认自己对贝弗利的爱。其实,莱呆长时间的体验也是很多孩子的体验。一方面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也隐隐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不尊重、忽视等,感受到了自己对父母的需要和爱,也感受到了对父母的失望和愤怒。

只是很多时候,只有一种感受在回响,而另一种感受默不作声。好像只有那个所谓的“好声音”可以说话。让爱可以爱,让恨可以恨,让爱和恨可以同在。这或许就是莱呆内心的声音,带来了他的原谅,他的解脱。当然,这个过程很多时候并不简单。不用急着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更不要逼迫自己做到这一点。莱呆做到这一点,用了很多年,也接受过咨询,也和朋友倾诉过。

让我们慢慢来。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