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三章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时间:2023-10-03浏览: 设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三章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

按照教学进度,课堂教学应当进入与教材对应的“第三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内容。我一直在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如何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听。我原来甚至想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整合成一个大的专题,基本的逻辑是“在理论上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历史经验+现实需要)”——“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能”,更重要的是未来依然“能”)”——“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证将党建设的更加坚强有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从“一头”到“一尾”,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及其意义阐述得非常清晰,是“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十三个优势”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篇幅的问题,如果将教材的“第三章”和“第十七章”整合为一个大的专题的话,内容有些过多了,在课堂讲授中还是分开来讲,但是各位教师在面向学生讲授“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问题的时候,让学生明白的道理和逻辑正如我上述的想法与思路。

“新思想概论”课教材的第三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总共有三节内容,第一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三节——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上看,面对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应当是本章内容在教学中的侧重点,更多地是从理论性和政治性的角度看讲的,涉及信仰、信念和信心的问题第三节则是更侧重于知识性(党建方面),记的成分要多一些

这一章在教学中的学情分析:一般来说,讲到党的领导不外是从历史经验、理论阐释和实践证明三个视角来讲的。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讲可能最难讲的就是理论的阐释。因为从历史的维度看,近些年来由于从中小学开始就比较关注“党史”“国史”等方面的教学,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更容易认同,加之像“觉醒年代”这一类的作品的传播,历史角度理解党的领导就不能够抽象和遥远了。从实践的维度看,距学生越近的事实越能够让他们得出“此生无悔入华夏”,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因此,历史与实践相对好理解,而纯粹的理论分析,如果不和历史的和实践的内容相结合,可能就会“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模式。至于书上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包括一些学理性,更多的是要让教师理解后转化为针对学生的内容。因为有些太具体的党的建设的内容,不要说普通学生了,就是党员学生、甚至是教师也不一定多清楚,我做了这么多年的干部、学院的党委书记、学校的党委委员,我太清楚了这样的状况。教师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话,如何能够讲清楚呢?具体的安排是这样的:

一、我们先看对于第一节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思路和侧重点。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以前我们在讲授中国国情的时候,往往更多地侧重于讲国家现实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容易忽略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特别是现实的政治制度。不论这一部分的内容如何地讲(教材上讲三点:领导地位是在历史奋斗中形成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障——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有两个基本的问题绝不能不讲,也就是教材58页插入的一段话:“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句极其朴素的但却又是极其重要的结论和经验总结。学生对这一句话如果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刻,只能说明我们在“史的教育方面”(通常讲“六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欠缺。教师在讲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应当是带着一种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两个行’”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来讲。如果教师缺乏底气,那么这一部分讲授的效果肯定不会理想。还有一段话“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性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的含糊和动摇。”这句话的重点就在于我们在讲为什么“不能含糊和不能动摇”的时候,不能只给学生讲坚持党的领导的理论上的意义,更要讲清“不清醒、不明亮和不坚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一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曾经一度有弱化党的领导的倾向,在许多领域还非常的严重;二是苏联东欧解体与巨变的根本问题在于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甚至放弃党的领导。这样的话,授课教师就非常清楚要讲的是什么、学生也能够从中获得感悟。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没有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学生而言,“历史”和“实践”两个维度往往比“理论”的维度相对更容易理解有些“结论”。通过本学期的几次课,我反反复复告诫学生,当你对某些个理论问题不好理解的时候,不妨就相关问题做一下历史回顾和实践证明,这样返回来会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认识。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十三个方面列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将“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列为第一个显著优势,是对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的诠释。而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论断,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最大优势可以说是最根本、最管用、最有效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向来善于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团结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纵观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节第三个标题“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标题下的内容相对好理解一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使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政治保证,使党成为风雨来袭时的主心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

二、我们再看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内容

这个标题下也有三个问题: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二是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和整体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等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关于“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理解。“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给学生讲清楚,这种“最高政治力量”的确立和形成,绝不是自封的,而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同时也要讲清楚,这种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也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依据的,这个依据就是我国国家的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习近平总书记用“棋局”形象地对党的领导制度在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局域统帅地位做了比喻。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从逆向来看,没有了党的坚强领导,国家就会失去统一的政治领导核心,就无法克服西方政治制度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弊端;也无法克服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党派林立、各自为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灾难性后果。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最后,把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是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实现的需要,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变化。西方敌对势力之所以尽其所能地诋毁、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起险恶用心就在于企图达到遏制、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以上三点希望学生了解、认同在中国国情下,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核心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第二,关于“党的领导是全面、系统和整体”的理解。对这一部分最好的说明就是教材上的一段话,“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爱的事业”。关于党的领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教材上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阐释,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党的领导的“全面性”,但是这一部分内容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对教材上提到的各种领导的“对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科学决策的程序、流程、机制等几乎是“空白”,这些具体的内容如果讲得太细时间不允许、讲得太笼统则比较空洞,这的确是个难点。基本上给学生讲明党的领导绝不是包办一切、事无巨细什么都管,最主要的体现在“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同时通过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等加以监督和保障,来实施党的全面领导就可以了。

第三,关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理解。教材上这一部分内容,与前面内容的逻辑应该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内涵——最终落脚到如何确保党的领导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在政治上实现了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对于全党的要求来讲,就是要做到“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在教学中一是要使学生理解坚强的领导核心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性问题。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明确承认和充分肯定领袖人物作为人民群众的杰出代表,在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开创性和引领性作用。二是“两个确立”体现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道路的自觉自信,向党中央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党中央指引的道路毅然前行。三是做到“两个维护”体现了对全党在政治上的忠诚、信念上的坚定、思想上的清醒执行上的坚决等方面的要求。

至于第三节——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内容,个人认为这一部分相对来讲更加宏观,即使是思政课教师也未必对这一部分内容所涉及到制度及其具体实践多么熟悉,更何况是学生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先比前两节来讲,不需要讲得过细,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即可。
以上是我自己对于第三章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重点讲清楚必须讲得内容的基础上,绝不是针对教材的内容追求面面俱到。

来源|老夏说课 ,作者夏永林